各位知道在1980年代的台灣,曾經發生過鎘米事件嗎?包括桃園、彰化、台中以及雲林等地都在當時爆出鎘米事件,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在這之前的日本,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重金屬汙染事件,並造成了大量的當地民眾中毒得病,今天,就讓我們來介紹這起名列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的「痛痛病」吧。
患者不斷叫喊著疼痛,原因不明的怪病引關注

1955年8月4日,在日本富山縣的「富山新聞」上發表了一則全新的怪病報導,投稿的醫師萩野昇將這個怪病命名為「痛痛病」。根據報導表示,該病主要為富山市婦負郡以及神通川對岸的上新川郡發生,患者通常為這些地區的35歲至更年期的女性,其症狀主要從腰、肩膀以及膝蓋的疼痛開始蔓延,到後來甚至只要一點動作都像是會骨折似的,感受到如同撕裂般的疼痛,「痛痛病」也是由患者因疼痛發出的叫喊聲而得名。
根據調查,當地其實自1890年代開始便發生了奇怪的現象,包括神通川的魚類大量死亡、農民種植的稻米發育不良等等,當地農民將原因直指來自河川上游的神岡礦業所造成的礦毒汙染,並向政府提出抗議,但並沒有受到重視。1911年開始,在當地開始逐漸出現痛痛病的患者,但由於政府的輕視,直到報導揭露為止,除了當地以外沒多少人知道這樣的病症,痛痛病也只被視為當地的風土病或職業病。
隨著深入調查,怪病的原因逐漸浮上水面

在報導公開後,各式各樣的病因推測也隨之發表,1957年12月,萩野昇在富山縣醫學會上發表了「礦毒說」,1961年1月又根據岡山大學小林純等人的研究,指出痛痛病的原因是來自神岡礦業所排出的廢水造成的鎘中毒。1968年5月,厚生省發表了調查結果,認定痛痛病是由於鎘中毒造成的骨質疏鬆症,而中毒原因便是神通川上游的神岡礦業所排出的鎘廢水。
根據痛痛病患者審查委員會的調查,在1967年3月,認定有患者73人以及需要觀察者約150人,在1970年「健康被害救濟法」頒布後,認定患者更是增加至96人。被害者家族與遺族也組成痛痛病訴訟辯護團,並向管理神岡礦業所的三井金屬礦業提起賠償訴訟。
後續賠償訴訟與地質改善

1968年3月,兩方根據痛痛病展開第一次訴訟,並要求患者一人400萬日圓,死者一人500萬日圓的賠償金,第一次審理時法官判決原告方勝訴,三井金屬礦業不服判決提出再訴,原告方為了使其就範,也將賠償金調至兩倍。隨著越來越多的訴訟件數持續被提出,三井金屬礦業終於不堪負荷,同意賠償所有人第一次審理時提出的賠償金額,原告也因此撤告,終結這漫長的賠償訴訟。
訴訟結束後,三井金屬礦業也著手協助改善措施,包括每年數次的地質檢測、礦所的改善以及水質環境復原等等,盡量將此處的土地恢復原樣。2024年8月11日,隨著痛痛病的最後一名患者去世,也宣告官方認定的該疾病患者在日本終於歸零,但仍然有著約莫300多名的疑似病患,流通川鎘被害團體連絡協議會也持續提醒政府不可鬆懈,應該持續觀察以及積極對應才是上策。
痛痛病資料館提醒著大眾這片土地的故事
2012年4月,富山縣富山市開設痛痛病資料館,提醒著人們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過往,也希望這些逝去的人們,能夠不帶著苦痛好好的安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