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日本的新聞媒體在碰到勒贖案時,會控制報導的內容,以避免刺激歹徒導致無可挽回的後果。那麼這項慣例又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得追溯到1963年的一起誘拐案件,它被譽為戰後最大的誘拐事件,不但是第一次使用日本新聞媒體之間的報導協定,更影響到警察的特搜課組織改變,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起「吉展ちゃん誘拐殺人事件」吧。
獨自一人去公園玩,便不見了蹤影
1963年3月31日下午,東京入谷町村越家的長子,4歲的村越吉展在下午前往了家附近的入谷南公園玩耍,卻就此失蹤。他的父母見兒子遲遲沒有回家,連忙報警,警方也隨即展開調查。根據證詞,吉展似乎曾與一名30多歲的男子交談,警方也因此將這起案件定為誘拐案件,並為了避免發生與3年前的另一起誘拐殺人事件相同的悲劇,警方要求媒體控制關於事件的報導。
4月3日,焦急如焚的家屬接到了一通電話,並要求勒贖金,並在到4月7日這段期間,與犯人進行了總共9次的通話,警方雖然取得這些電話錄音,但當時的反向追蹤技術不夠純熟,因此沒能成功特定身分。4月6日,嫌犯要求家屬支付勒贖金,但並未成功,4月7日,嫌犯再次要求家屬支付勒贖金,並宣稱會用孩子的鞋子作為標誌,吉展的母親到了現場,確實成功取得了一隻鞋子並交付了信封袋。嫌犯則趁著監視的員警不注意,趁亂取走了信封袋並成功逃脫,但是,村越吉展並沒有回來,家屬也沒有再接到任何電話了。
被撕票卻苦無有力線索,費盡千辛萬苦終於鎖定嫌疑人
察覺村越吉展可能被撕票的警方,在4月13日透過媒體呼籲嫌犯放人回家,並在4月19日公開事件的全貌,4月25日更公開了與嫌犯之間的錄音,希望能夠獲取更多有力的線索。雖然獲得了許多相關線索的通報,但事件並沒有取得有效的進展,警方至此陷入了瓶頸。
日本有一名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透過錄音中犯人的音調,推測犯人應該是宮城、福島、山形、茨城或是栃木縣的人,另一名語言學家鬼春人也透過新聞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幫助警方大幅縮減的搜索的範圍。1963年5月,一名文化放送的記者表示自己常去的咖啡廳,一名叫小原保的人與這個聲音很像,在以材訪的名義取得錄音並與通話紀錄進行聲紋對照後,發現兩者一致,至此,警方終於能夠鎖定事件的嫌疑人。
從證詞中抓出矛盾,突破犯人心防
警方將小原保逮捕並執行訊問,但小原表示自己有不在場證明,加上測謊通過以及腳受傷怎麼逃避警方追捕等等因素,始終沒有辦法將他定罪。直到1965年,警方透過更換訊問方式,終於抓出了小原自供詞中的矛盾之處,並對此進行質問,挺不住質問的小原最終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根據小原保的供稱,他是在看了一部名為「天國與地獄」的電影預告後決定犯案,由於自己的腳有傷,因此在施行綁架的那刻起,便決定將孩子殺害。在撥打勒贖電話的那時候,村越吉展已經不在人世,警方也根據他的供詞,在圓通寺找到了吉展的屍骨,至此,整起案件終於宣告偵破。
1967年,小原保被判決死刑定讞,並於1971年執行了死刑。
「誘拐搜查專門部隊」因而成立
「吉展ちゃん誘拐殺人事件」除了是日本媒體第一次執行報導協定外,由於耗時將近兩年,並且人質也沒有被救出來的失敗,讓警方決定在特搜課中,設置「誘拐搜查專門部隊」,以應對未來類似的勒贖案,透過電話進行的逆向探查也被承認有效。或許,人類總是得要經歷過苦痛,才能夠有所進步吧,也希望吉展能在天上安息,做個乖巧的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