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和菓子中,「糰子」(だんご)可以說是最常見的一種。吃起來的口感軟糯,加上可以搭配不同的食材與沾醬變成不同的口味,是很多大人小孩都喜愛的點心。在日本某些地區,會有一個每年春天以糰子來供奉神明的習俗,稱為「十六糰子之日」(じゅうろくだんご)。這個十六糰子是什麼?日本又有哪些日式糰子呢?這次一口氣來向大家介紹囉!
日式糰子的習俗:「16糰子」的由來?
古時的日本人一直認為山林是非常神秘的地方,山上住著各種神明。他們相信在3月16日是播種插秧的開始,同時也是耕作的神明從山上來到田裡的日子,並會在田裡待到收成結束(大約在11月16日或10月16日)。在3月16日這天耕作的人們會準備16顆糰子用來迎接神明,向祂祈求豐收,在神明回山上的日子(11月16日或10月16日)亦會以16顆糰子來送祂回去。所以3月16日及11月16日都被稱為「16糰子之日」。
為什麼是選在16日?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在平安時代中期,由於仁明天皇時代有疫症蔓延,決定在848年6月16日把天皇元號從「承和」改為「嘉祥」,在當天舉行了「嘉祥の儀式」,把十六個和菓子供奉給神以希望化解厄運及招來健康。後來,16這個數字跟和菓子就扯上了關係,在供奉時通常都是以16為準。
日本為什麼用糰子祭祀神明呢?
了解了數字16後,那為什麼是糰子呢?原來是跟糰子的製作方法有關。以前的糰子是把蒸過的糯米放到臼中以杵敲打,敲打時會發出「咚、咚、咚」的聲音,讓神明知道你在哪裡。
日式糰子的種類有哪些?
雖然很多人都對日本糰子的既定印象是三色糰子,不過其實日式糰子可是有不少種類的,這次就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吧!
みたらし(mitarashi)団子
最常見的糰子就是白色圓圓的上面淋上甜甜的醬油,稱為「みたらし」。有趣的是「みたらし」漢字寫作「御手洗」,但這個「御手洗」跟廁所的「御手洗」(otearai)讀音是不一樣的哦!
あんこ(anko)団子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紅豆是日本最常見的甜點材料,自然在糰子中也少不了紅豆口味的糰子了。不過紅豆糰子有兩種,一種是包在白玉裡面的紅豆蓉,另一種則是淋在糰子上面成為醬料。
草(kusa)団子
不以為外表綠綠的就是抹茶口味,它是加入艾草製成的糰子,所以吃起來並不會有抹茶的味道哦!
三色(sanshoku)団子
一串中有粉紅色、綠色及白色,有些會使用食物天然顏色,但大部份都是使用食用色素,所以吃起來並不會有特別的味道。因為常常會在賞櫻時吃,所以又名「花見団子」(hanami dango)。
ずんだ(zunda)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ずんだ」這個字代表枝豆末,把枝豆(毛豆)煮好,取出豆子後加入砂糖搗成末,就可以沾在糰子上變成ずんだ了。
今天不妨來吃糰子當下午茶吧?
日本人很常吃糰子,除了在各種祭典中出現外,還會在賞櫻時吃。吃著可愛的小點心,邊看著美麗的櫻花,悠閒的渡過一天。今天是3月16日,大家下午茶不妨來點日式糰子度過這個小周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