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連接青森與北海道的青函隧道啟用,它不但是世界第二長的鐵路隧道,更是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有了這座隧道,日本火車也終於能夠跨越地理限制,並開入日本最北的島嶼。而這座青函隧道建成的契機,則出自於一起嚴重的海難事故,這起事故也是日本發生過最嚴重的海難事故之一,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起「洞爺丸事故」吧。
颱風侵襲,海況不佳導致船隻停駛
1954年9月26日,梅瑞颱風侵襲日本,此時一艘日本國鐵的青函聯絡船「洞爺丸」正停靠在函館港之中等待著返回青森港的時間,當時的北海道與青森之間並沒有隧道連接,要往返兩地,都得靠聯絡船的接送。洞爺丸在早上6點30分從青森港出發,於11點左右抵達函館港,並預計於下午2點40分出發返回青森。
然而,根據天氣預報,梅瑞颱風預計將會於下午5點左右通過津輕海峽,惡劣的海況讓部分的聯絡船宣佈停航,也讓想前往本州的乘客們都聚集到了預計出發的洞爺丸上。但也因為人數過多,加上當天因颱風導致電力系統不穩,因而拖延到了出航時間,可能撞上颱風的恐懼讓洞爺丸只得宣布停航。
唐突的晴空萬里,判斷錯誤導致無可挽回的後果
到了下午5點,這時的函館港以及津輕海峽卻顯得一片晴朗,彷彿颱風不存在似的,洞爺丸的近藤船長判斷此時是颱風眼經過此處,正是出航的好時機,因此宣布洞爺丸將在晚上6點30分出發。但是,這其實並不是颱風眼經過此處,而是由於囚錮鋒通過所造成的短暫晴朗,海況依然是危機四伏。
從函館港離開的洞爺丸才剛離開了港口不久,晴朗的天候卻頓時變成了狂風暴雨,風浪過大使得洞爺丸只能拋錨在了函館外海,近藤船長本來想將船隻駛向附近的淺海避難,卻因為猛烈的風雨使得海水灌入甲板,發電機也因此失效,洞爺丸只得漂流在汪洋之中聽天由命。晚上10點40分,洞爺丸向外發出了求救信號,但已經太遲了,一陣大浪使得洞爺丸翻覆在海洋之中,由於惡劣的天候讓救援也難以進行,絕大多數的乘客都因此在這片海洋上丟了性命。
橫跨海峽的青函隧道開始興建
這場洞爺丸事故造成了大量了傷亡,總計1314名船員與乘客之中,有多達1155人死亡或是失蹤,獲得救助存活下來的僅僅只有159人。除此之外,當天還有其他艘貨船也被颱風給捲入,造成了約300人左右的死亡,也讓這起事故成為了日本史上最大的海難事故。
以這起事件為契機,日本政府也體會到了興建青函隧道的重要性,並加速了興建的進程。1961年,青函隧道開始動工,花費了整整20多年的時間,這條橫跨津輕海峽的大型海底隧道終於在1987年竣工,不但大幅縮短的兩地往來的時間,也讓人們終於不用擔心海相的侵擾,可以安全的來往北海道與本州之間。
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尤為可怕
「洞爺丸事故」是一場歷史性的災難,也體現出了海洋與大自然的瞬息萬變是多麼的恐怖,但也以此為契機,才終於讓兩地居民有一條更安全的隧道可以使用,也希望亡者看著這條更安全的海底隧道,能夠感到安心並且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