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道的近代史為於明治2年(1869年)設立開拓使開始。當時位於函館的開拓使因從北海道整體位置來看過於偏南的理由,因而將本廳社至於北海道中央的札幌。


北海道最大的轉捩點為明治4年(1871年)時,之後成為内閣總理大臣的黑田清隆所規劃的「開拓使10年計畫」。
因黑田清隆的關係而獲得大筆預算,並利用其設立39的各種官營工廠、開墾幌内炭山,還開始建設為了便利石炭輸送的鐵路。此條鐵路正是小樽發展基礎之一,也是北海道首座(全國第3)的鐵路與官營幌內鐵路。此外,藉由自美國召募的有志之士,各種開發技術應運而生,有許多泥炭地的札幌郊外,便因此由外國人傳入的灌漑技術進行土地改良,使得農業與住宅地的開發非常興盛。


促使小樽邁向繁榮的產業,除了先前已介紹過的石炭外,還有其他兩種產業。那就是「捕鯡魚」及「與俄羅斯貿易」。
自江戶時代開始至明治、大正時期,利用鯡魚製成的鰊粕可作為綿花、菜種、藍等商品作物的肥料,是一種可產生極大利益的資源。現在因化學肥料的普及而不使用此種肥料,當聽到「將魚製成肥料」時,可能難以聯想,但將大量的鯡魚於釜蒸煮而製成的鰊粕可說是北海道的基礎産業之一,為了搬運及儲藏此種肥料,小樽運河及倉庫街也開始急速發展興盛。此外,日俄戰爭中得勝的日本得到了以北緯50度為界的南樺太作為領土。因此,小樽作為北海道最北端的樺太與本州的中繼站,因而獲取的極大財富,並發展成為都市。
而當時石炭、鯡魚及豆類等穀物皆為貿易商品,也被視為資産運用的對象,並伴隨著與俄羅斯的貿易及提供海運業兌換外幣與保險等服務而發展。
因此種金融機能的需求漸漸提高,小樽首間銀行分行-舊第四十四銀行小樽分行於明治9年(1878年)設立。因北海道的急速發展,以明治9年(1878年)為始,眾多銀行開始進駐小樽,小樽首間銀行分行開設15年後,明治24年(1893年)終於設立了日本銀行小樽派出所。

歌頌著經濟繁榮的小樽,開始出現鯡魚捕獲量減少的情況。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日本失去樺太及滿州,此狀況也深深影響了小樽的經濟。
而壓垮小樽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便是戰後美國的約翰・洛克斐勒因產業需求而開採石油的能源革命。1970年代,北海道的石炭礦山幾乎全部都停止開採,小樽的經濟也急速蕭條。都市銀行的分店也接連撤店,日銀小樽分行也於2002年(平成14)終止服務。



- 文章來源
- GOTRIP! 讓你明天就想要出發旅行的媒體